试管婴儿

受精卵双纺锤体在临床上的意义

作者:麦肯锡健康 阅读:1740

新发现带来了大量的问题,涉及在早期发育过程中亲代染色体动态的规律,以及产生和纠正可能的有丝分裂错误的相关机制。
多项研究表明,人类早期胚胎细胞内的多核是个普遍现象,在44-87%的患者第2天或第3天胚胎中多核率为15-33%。
以往大部分学者认为细胞内出现多核都是不好的,伴随着DNA复制的错误或染色体的错误分离等异常情况。一旦出现多核的胚胎,即使后期胚胎长得漂亮也不能评为优质胚胎。
但是201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,有或没有多核来源的囊胚,他们的非整倍体率相似。类似地,2019年的一项研究认为2细胞和4细胞胚胎阶段的多核并不能预测囊胚的非整倍体率。

也就是说,虽然2细胞期有着较高的多核率,这可以用受精卵的双纺锤体来部分解释。正常胚胎的多核并没有完全延续下去,提示胚胎存在着强大的自我纠正机制,这些机制对于临床上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空间。 
总之,从动物研究和人类初步观察表明,人类胚胎亲代基因组的融合可能发生在早期卵裂阶段,而不是在受精阶段。多核现象虽然普遍,但可能在后期得到纠正。

在评价胚胎时,不能忽视胚胎强大的自我纠正机制,因为对于短短几天的早期胚胎尚有许多未解之谜,更何况胚胎移植后直到宝宝健康出生这漫长的时间里呢!作为临床工作者,我们不应满足于过去的发现,而是应当保持谦逊、敬畏生命,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。

来源:本站编辑 时间:2021-11-30 11:19:56